一场被双前锋挽救的逆转胜利,能让阿莫林接受曼联的现实吗?
上一场比赛,曼联以前所未有的代价认识到了真中锋的作用。
这个位置使用梅努代打,不仅自己的战术意图很快被对手摸清,逐渐丧失了变化所带来的效果,而且压力在倒灌之下,曼联自身无力反制,结果在主场输给了水晶宫这支本赛季只能志在保级的球队。
于是在这场比赛,中锋代打势必要被扫进垃圾堆里了,但在这之外,曼联首先要解决利桑重伤之后,左中卫无人能用的尴尬。
从这一点的焦头烂额,你就能看到曼联的前景有多么暗淡了。
过去的这个星期,曼联的后卫线该如何布置,成为了不少朋友关心的话题。
这确实是曼联目前面对的首要困难。从理论上来说,约罗还是最好从替补席打起,那么在马兹拉维出任右中卫首发的情况下,曼联需要尝试着将德里赫特或马奎尔改到左中卫的位置上。
是的,无论如何选择,这里都很尴尬,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,但在维持强度的前提下,这几乎是唯一的方向,所以一旦出现了其他的情况或想法,曼联就很难向这个方向靠拢了。
就像这场比赛,德里赫特坐上替补席,约罗首发右中卫之后,那么只能马兹拉维代打左中卫。
这已经很尴尬了,而在这个基础之上,阿莫林选择让达洛特继续代打左翼卫,新援多尔古则出现在了右翼卫的位置上,这背后的原因,我们无从得知。
但我们很清楚,如此多的代打,很难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。
虽然在主场作战,但在开局阶段,曼联就感受到了莱斯特城打出的威胁:
其实和范尼带队曼联时一样,看起来没什么套路,但很清晰地将压力直接打在曼联的后卫线上,就可以制造曼联的慌乱和局促,这其实就说明了曼联的问题。
而在这其中,约罗显然更为瞩目,因为作为防守强度最低的中卫,他对进攻端的帮助也并不清晰:
在三后卫体系内,在重心靠后的情况下,这一点已经很致命了,尤其是在阿莫林这种并非意大利式三后卫,更需要用技术和向前能力来反向弥补的思路里。
所以,曼联的进攻也显得非常别扭。
左半扇自然不用多说了,达洛特、布鲁诺-费尔南德斯和梅努在这一侧全部逆足,没有身体、没有速度,也没有想象中的技术,球权因此只能向右半扇发展是必经之路。
在这里,阿玛德-迪亚洛和多尔古的确具备一些理论上的优势,但新援首秀便代打,他只能在这里首先体会自己节奏略慢的短板:
在意甲赛场,多尔古几乎从未在前场被直接捅掉球权,但在英超,一切都会发生变化。
尽管这一侧确实是曼联唯一能看的方向:
但在球权必须转到右侧,线路如此轻易地可预判,但右侧也不够靠谱,阿玛德-迪亚洛和多尔古难免有失误和不默契的情况下,约罗身侧的空当就会这样暴露出来:
这其实就是曼联在上半场彻底陷入困局的根源。
上了约罗,你就要承认曼联的后卫线上有一个显著的弱点,那么一旦进攻无法打出,无法向前释放压力,压力逐渐倒灌回来,曼联就难以避免问题的爆发。
这场比赛的曼联没有梅努代打中锋,有了赫伊伦,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清晰的提升,但在两侧全部逆足,新援和约罗被摆到一起的情况下,提升再大也会被反噬掉。
因为在30分钟的时候,多尔古准时地出现了落位的问题:
这个时间点,第一次英超强度下的消耗之后,你指望不了多尔古拔出速度赶回约罗身侧,于是等他赶回去之后,阿玛德-迪亚洛和约罗全部缩进去,莱斯特城在二线的起脚,自然无法覆盖到了。
而在这次险情过后的反击,曼联因肋部的小球尝试而失败:
第39分钟,更是在高位逼抢的情况下,被莱斯特城的带球斜插打进两线之间,全队都因此被拖住脚步:
直至第41分钟,莱斯特城收获进球:
从近景镜头就可以看出来,约罗给对手处理球的空间实在太大:
说句难听的,曼联防守端的现状就是,约罗在哪,对手的威胁进攻就在哪。
这就是我们自约罗加盟之初,到他伤愈复出,不管单场的发挥好坏,都坚持认为他应该从替补席打起的原因。
他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很多,但现在的曼联是无法在战绩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给他支付学费的。
很显然,这个半场和对阵水晶宫一样失败。
哪怕曼联重新启用了赫伊伦,但后卫线上引发的位置变化,包括可能是出于控制球权的大量逆足的布置,让本就不多的提升也无影无踪。
半场仅丢一球,还要庆幸对手只是莱斯特城。
所以,阿莫林也在下半场做出了调整,派上加纳乔的同时,他将约罗摆到左中卫,马兹拉维和阿玛德-迪亚洛在右侧形成了小组,但这一个半扇也迎来了换位到此的梅努。
这一系列调整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:
但莱斯特城也很快从右半扇形成了反制:
连续不断的传中和冲击,让曼联依然需要进攻来释放压力,但在布鲁诺和阿玛德-迪亚洛今天状态欠佳的情况下,指望一个加纳乔显然是不够的,但在另一侧,终于来到顺足的梅努出现了和身边人踢小球的老毛病:
这一问题不仅在上半场就已出现,而且在去年夏天的欧洲杯上就有倾向。
英格兰经得起折腾,曼联经不起,于是在60分钟前后,曼联已经被莱斯特城彻底倒开,立足控球的战术思路已经彻底破产:
于是在这个时候,阿莫林做出了他在这场比赛最为正确的换人,换上齐尔克泽,换下梅努。
你很难说这一点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,毕竟在主场比分落后,时间只剩30分钟,曼联必须展现出一定的态度。
但在换下梅努和赫伊伦皆可的情况下,阿莫林至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。
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曼联彻底掌控了比赛的局面,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出进攻威胁:
毕竟在赫伊伦先行消耗,依然顶在第一线的情况下,齐尔克泽的发挥环境相当优渥,可以在二线避免自身的节奏等短板出现,进而展现自己的特点:
这一点形成效果,曼联的中场困境就得以改善,布鲁诺和乌加特不必在大空间下疲于奔命,球队的前后往返也次数下降。
这样一来,约罗也得以被球队兜住。
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才是阿莫林的三后卫体系能够走上轨道的关键。
因为我们在介绍阿莫林的时候就提到过,他本人没有意甲经历,所以三后卫体系并非意式,防守联动方面存在清晰的不足,这势必要通过技术和进攻来予以弥补。
但曼联的技术元素远远不够,不仅后卫线如此,中场区域也是一样。
在这种情况下,在人手不足的大背景下,我们上周才说前提梅努,包括伪9尝试都是可以理解的,但阿莫林自己也知道,布加勒斯特星的表现很难能延续下去,因为“对手的实力不及英超球队”,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尝试,甚至继续向前。
那么,这个思路就只能是可以理解的,而并非正确的。
于是,在约罗势必会得到更多出场时间,防守端的联动无法达到意式高度,梅努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在英超强度远远不够,这个时候看向替补席,你已经无法向着这个方向继续深耕的情况下,只能看向前方。
说白了,就是把压力打上去,用最原始的双前锋方法吸引对手向内收缩,那么边路就会出现空当:
这是曼联今天局势逆转,直至最后完成绝杀,拿下一场并不容易的胜利的原因:
如果梅努对阵布拉加勒斯特星的表现,让阿莫林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,那么今天由双前锋带来的逆转取胜,希望也能给阿莫林带来一些灵感。
至少,这才是更有希望的一条路。
因为,早在去年的12月27日,我们就提到过了双前锋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:
当时我们就很清楚,双前锋是个办法,但很难能打成,毕竟赫伊伦和齐尔克泽的特点都较为鲜明,尤其是后者,这样一来,就很难能形成足够全面的能力和特点。
于是在对阵纽卡斯尔的比赛,同样是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,阿莫林在首发阶段就摆出了双前锋,但效果奇差。
就是在那场比赛,齐尔克泽在比赛第33分钟就被换下。
所以,即便今天靠着双前锋完成逆转,指望这个办法将曼联彻底拉出泥潭也是不切实际的,你可能在下个星期的比赛就会看到曼联又因为双前锋而输球。
说白了,这只是一个办法,而非灵药。
今天奏效,建立在替补,建立在主场,建立在对手的能力不强的诸多前提条件下,所以无法做到百试百灵。
然而,如果梅努的一次成功,就让阿莫林有了这段时间的尝试,那么双前锋在之后也会出现的失败,也不该让阿莫林将此束之高阁。
你不能拒绝任何的可能性,也不能轻信所有的可能性。
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就是一种判断能力。
这个赛季,你可能无论如何都赢不了纽卡斯尔,不管是否摆出了双前锋,也可能无论如何都能拿下布加勒斯特星,不管是否前提梅努。
所以,因为一场失败而放弃双前锋是不应该的,而因为一场成功而只顾前提梅努也是不应该的。你需要站在当下,就提前能看到两条道路分别能走多远,然后接受这个赛季就是只能这样半死不活的现实,从而坚持其中相对正确的那条道路。
这条道路就是曼联本赛季的防守注定无法做到万无一失,技术元素也没有在冬窗补充,那就只能靠在比赛里堆砌真正的前锋元素来解决问题。
而不是因为今天赢了谁就如何如何,明天输了谁又如何如何。
每个足球从业者本心都想赢下每一场比赛,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,但作为教练,稚嫩和成熟的分界线,就是你自己要知道什么是有前途的,什么是没有的。
尤其是在比赛强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,你要具备洞穿本质的能力。
梅努使使劲,有望成为一个不错的后场技术点,注定不能因为一场刷掉东欧弱旅的表现就被寄予向前的厚望,如果是这个逻辑,那么马奎尔当年还曾在联赛杯的比赛远射破门,你可以因此将他推上锋线吗?
道理,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已。
![logo](/_next/image?url=%2F_next%2Fstatic%2Fmedia%2Ficon_other%402x.51c671ab.png&w=64&q=75)